在当今工业化进程高速推进的时代,新材料作为工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各行业的变革与创新。聚酯薄膜,这一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材料,其性能的每一次突破都可能引发相关产业的重大变革。
康辉新材,作为恒力集团在新材料领域的先锋力量,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成功研制出全球最薄的聚酯薄膜,在这一成果背后,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和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
一、聚酯薄膜领域的卓越成就
在新材料产业的版图中,康辉新材已然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2024 年年底,康辉新材旗下营口基地凭借在绿色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出色表现,荣获 “国家级绿色工厂” 称号;长三角基地则凭借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成功入选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康辉新材在绿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投入与卓越成就。
在国际高性能材料的舞台上,康辉新材同样备受瞩目。在被誉为全球高性能材料行业风向标的日本国际高性能材料周上,康辉新材携其研发生产的低碳高性能材料产品惊艳亮相。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新材料领域不断深耕细作,实现了多项技术的重大突破。多项技术领先于全球同行,在多个领域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为中国新材料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江苏康辉作为一体化示范区投资规模名列前茅的重点项目,连续多年荣登江苏省重大项目清单。其项目一期的 12 条聚酯薄膜生产线已全部投入投料试生产阶段。公司所拥有的全球最宽聚酯薄膜生产线,具备生产 2 微米到 350 微米不同厚度薄膜产品的能力。这些产品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光学显示、信息技术、新能源、电子电气、装饰材料、新型包装等众多高端领域,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材料支持。
在聚酯薄膜的 “薄度” 研发上,康辉新材更是展现出非凡的实力。以偏光片膜为例,这一领域的高端产品技术曾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技术壁垒。恒力集团早在十多年前就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市场机遇与挑战,毅然决定开展技术攻关。
在漫长的研发过程中,技术团队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在 “创新驱动” 企业文化的激励下,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不断探索、尝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终于,在 2016 年,成功将聚酯薄膜的厚度降低至 4.5 微米;而到了 2023 年,更是实现了重大突破,将厚度进一步降低至 3.9 微米,达到目前世界上熔体直拉法生产的 “最薄” 水平。
二、“薄度” 背后的绿色密码
康辉新材对聚酯薄膜 “薄度” 的执着追求,并非仅仅为了创造技术上的领先,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绿色发展理念。在资源日益紧张、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降低材料的消耗和能源的使用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经过精确的计算和实践验证,使用 3.9 微米的聚酯薄膜与传统的 4.5 微米聚酯薄膜相比,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前提下,可节省高达 13% 的生产原料。这一显著的节省意味着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能够极大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消耗,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原材料消耗的减少还直接带来了能源消耗的降低。在聚酯薄膜的生产过程中,能源的消耗主要集中在原材料的加工和生产环节。原材料使用量的减少,意味着相应的能源消耗也随之降低,这对于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康辉新材在追求 “薄度” 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放松对产品性能和品质的要求。公司依托恒力集团强大的全产业链优势,实现了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研发、生产的全过程自主可控。通过不断更新专利技术,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功能性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在性能上满足了高端市场的需求,而且在绿色环保方面表现出色,为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三、全产业链布局下的创新协同
恒力集团的全产业链布局为康辉新材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支撑。在恒力集团的产业体系中,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在各自的领域展现出卓越的竞争力,与康辉新材形成了紧密的协同发展关系。
江苏恒力化纤在民用超细纤维领域不断深耕,致力于将产品做到极致。以多孔超细旦纤维为例,从最初的 50D/216f 到 40D/192f,再到目前实现 27D/144f 的量产,每一次的突破都代表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其中,27D/144f 单丝线密度仅为 0.18 旦尼尔,这一指标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直观地说,重量为 0.18 克的单丝,长度可达 9000 米,7.14 公斤这样的一卷丝,长度足以从地球拉到月球。此外,公司还率先在国内实现 “熔体直纺 5 - 8D/6f 高均匀性超柔软聚酯纤维” 的规模化生产,该纤维总线密度国内最细,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民用超细纤维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工业纤维领域,江苏恒力化纤同样表现卓越。其工业丝年产能达 80 万吨,约占全球供应量的三分之一,是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品种最丰富,全球产能最大的高性能工业丝生产基地。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一次性直接纺出 8000D 规格的工业丝,这一规格是目前行业内能一次性直接纺成的 “最粗” 纤维。
江苏恒力化纤在产品研发、工艺改进和设备创新等方面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投入和专注。公司历来重视创新研发,不仅体现在产品性能的提升上,还体现在生产工艺的优化和设备的升级改造上。目前,工业纤维生产线全部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所采用的设备由公司与专业设备厂商携手研发,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精密的生产设备,实现了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高效运行,为稳定产品性能和品质提供了坚实保障。
这种全产业链的布局和创新协同,使得恒力集团内部各业务板块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康辉新材在聚酯薄膜领域的创新成果,为江苏恒力化纤的产品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支持;而江苏恒力化纤在纤维领域的技术优势,也为康辉新材的产品研发和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借鉴。这种协同发展的模式,不仅促进了各业务板块的快速发展,也为恒力集团在新材料领域的整体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新能源领域的新征程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康辉新材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市场机遇,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将聚酯薄膜的应用拓展到锂离子电池等新兴产业。
在锂离子电池市场中,康辉新材的产品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块普通的锂离子电池内,包含了多种康辉新材的产品,如锂电隔膜和复合集流体用基膜。复合集流体作为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集流体材料,以 PET 等高分子材料作为中间层基膜,通过真空镀膜、电镀等先进工艺,在基膜上下两面堆积出双层铜 / 铝导电层,形成了一种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康辉新材的 PET 复合集流体用聚酯基膜产品,凭借其出色的性能,既可以应用于复合铜箔,也可以应用于复合铝箔,为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集流体相比,复合集流体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采用高分子材料替代部分金属材料,不仅有效降低了集流体的材料成本和重量,还在能量密度、安全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明显优化。这些优势使得复合集流体有望逐步替代传统的铜箔 / 铝箔,成为未来锂离子电池集流体的主流材料。
康辉新材早在 2020 年就开始对 PET 复合集流体用聚酯基膜进行立项开发。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工艺优化,公司成功研发出 PET 复合铜箔用 / 铝箔用基膜产品。目前,该产品已顺利通过下游电池工厂的严格验证,具备了大规模量产的能力,并成功与下游多家大型集流体生产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公司自主研发的 PET 复合集流体用聚酯基膜具有拉伸强度高、平整度好、热稳定性能好、加工性能优等一系列优异特点。多条产线具备量产 2.5μm - 8μmPET 复合集流体用聚酯基膜的能力,并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充分满足了市场对高性能、多样化基膜产品的需求。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终端产销量及储能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中国锂离子电池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的统计数据,预计 2025 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过 1450GWh,未来四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 43%。民生证券研究院的测算结果显示,在乐观情景下,2025 年复合集流体的需求量约为 73.1 亿平米,2022 - 2025 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 191%,市场增长态势极为强劲。在这一市场趋势下,康辉新材 PET 复合集流体用聚酯基膜的市场需求也将随之持续增长。
恒力石化将新能源材料作为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向,深度挖掘新能源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趋势,积极布局锂电隔膜、电解质、PET 复合集流体用聚酯基膜和太阳能光伏背板膜等新兴市场需求与业务领域。通过充分发挥恒力石化全产业链化工平台的体系布局优势与下游高端膜产品研发的技术优势,恒力石化将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康辉新材造出全球最薄的聚酯薄膜,是其在新材料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恒力集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动体现。从聚酯薄膜的 “薄度” 探索,到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再到新能源领域的积极布局,康辉新材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前沿,不断开拓创新,为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康辉新材将在未来创造更多的辉煌,引领新材料产业迈向更加绿色、创新的发展新时代。
